叶承志身为家庭科专科医生,也是家庭科专科文凭考官,同时负责替这项考试出题;至于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医生,不折不扣是“医生考医生”!
踏入考场的考生,必须按照正确的检查程序,在考官面前为病人诊断,包括详细问诊、调查、鑒定病症和提供治疗方式。
叶承志提到,攸关病人安危的关键性判断,将定夺考生是否及格。
“考官亦根据考生在人性化与同理心方面的表现打分,好比考生面对病人的态度,在指示病人在冷气室脱衣后,本身却没有理会、考生和病人有没有面对面互相注视对方的眼睛交谈、病人是否获得反映病情的空间等等。”
考场只有3人
家庭科训练比起普通科深入,叶承志不讳言,应考的医生不能局限于医学知识层面,单凭知识无法成为一名好医生;何况,医生不是麻木不仁的机器人,与病人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。
谈到家庭科专科文凭考试情况,他披露,考场上只有3人,而且3人都是医生,其中一人是负责评估考生表现的主考官,另一人则是扮演病人供考生诊治。
叶承志于2003年考取家庭科专科医生资格,隔年开始任职教官,2008年再晋升为考官。
家庭科专科资格早年必须在英国或澳洲考取,如今已可以在本地通过家庭科专科考试。
叶承志解释,医学系学生花上6年考取学位,完成一年实习和成为执业医生一年后,需要等到第八个年头才具备开设诊所的资格。
“医生欲获得等同硕士学位的家庭科专科资格,需要执业三四年,即是2年的执业医生经验;我成为执业医生后,于2000年开设诊所,同时争取时间进修和参加工作坊,2003年便考取了家庭科专科学位。”
叶承志考试过关后,同时获得了澳洲和我国发出的2张文凭。
老妇诊所断气
尸置手术室等运走
开诊初期,叶承志值晚班的一个晚上,一名男子气急败坏地抱着八旬的岳母登门求助;他检查了一下,发现老妇心跳已停止,气息也没有了。
“我交代男子需要办理后事了,他于是将遗体暂时置放在诊所;由于正值夜晚10点的下班时刻,诊所助理已离开,留下我一个人查看其他病人的报告。”
遗体是陈放在小型手术室的床上,以布廉遮住;一个小时后,家属终于安排葬殡公司职员到来载走。
虽然单独与遗体共处在诊所内,叶承志并不会惧怕,因为医生在执业生涯中,都会面对到死亡病例;对于家属来说,他理解这是一件伤心的事情,但医生真的是尽力了,一些时候真的是无能为力。
据他所知,死者是没有预警地突然倒下暴毙。
“诊所没向死者家属收取任何费用,站在人道的立场上,我们不应强迫家属马上运走尸体,家属确实需要我们提供方便和给予足够时间安排后事。”
血糖低昏迷误为弥留
一支针让病患“复活”
家人误把血糖低昏迷的成员当成弥留的病人,直到叶承志注射葡萄糖后,使病患奇蹟地“活”了过来,全家上下顿时转悲为喜。
2000年一天下午四五点,叶承志在他服务的第一间诊所接到一个马来家庭来电通知,有一人晕倒了。
当叶承志赶到病患家门时,里头已传出绝望哭泣声,年轻一辈已做好办丧事的心理準备。
“病人约60岁,患有糖尿病,他已不省人事地躺在床上 ,呼吸和脉搏十分微弱!”
叶承志怀疑病人可能是血糖低晕倒,经过检验后,发现血糖值低到显示不出结果;他打开药箱,为病人打点滴,把葡萄糖输入体内。
10分钟后,病人渐渐恢复知觉,甦醒了过来,家人认为是起死回生,对妙手回春的叶承志感激不已。
“我担心病人身体受到细菌感染,要求转送医院详细检查。”
免费借出仪器
老翁病逝讣告致谢
一名中风、瘫痪的八旬老翁,在病逝时,其讣告下面有一行文字注明:“多谢叶承志医生一路以来照顾逝者!”
此事距今已有七八年,叶承志回想起来,他长时间用心、诚心地对待病人,令他的家人也深受感动,把他当成家人了。
提起这段往事,叶承志清楚记得,病人行动不便,也患有柏金逊症。
“病患住家就在诊所附近而已,一家人的生活环境欠佳,我应其子女要求借出氧气设备、医院使用充气病床等等仪器逾一年之久,有的仪器甚至是义务借出,没有收费。”
叶承志每隔一两星期就会上门为病人检查,包括换尿袋与清洗溃烂的伤口。
“我没特别收费,只是一般门诊的诊费而已,毕竟,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相当重要,不该建立在金钱之上;也许,看在病人子女的眼里,令他们感动了…”
方便搜寻资料
诊所电脑化问诊
叶承志于2004年在崑仑喇叭经营诊所至今,这是怡保其中一间最早电脑化的诊所;自从落实电脑化问诊系统后,他再没有动笔记录,原子笔的用途对他来说:“只是签名!”
“到来诊所挂号的病人,助理都是通过解读器登记大马卡资料,记录诊治的病情也是使用电脑。”
叶承志当时还在霹雳私人执业医生公会开办诊所电脑化课程,他讲述了电脑化的好处:“不但可以透过电脑轻易搜寻到病人的记录与资料,我还能够随时随地撰写医药研究报告,回到家里也可以处理。”
他认为,电脑作业最担心是碰上没有了电源和电脑面临损坏时,必须及时进行储存备份,诊所和他个人各拥有一份备份。
跟病人沟通
準确诊断病症
一名中国妇女在其它诊所求诊,医生只是听取她讲述腹部疼痛的情况后,就直接开出了药物;她感到不放心,于是去叶承志的诊所治疗。
叶承志发现病人只是一般性胃痛而已,却因为过份紧张,造成胃部抽搐更严重;当对方冷静下来有条不紊地说出病情时,身体逐渐放鬆,疼痛情况自然减轻与好转。
他坚持,即使本身多幺忙碌,也必须花时间跟病人沟通与进行检查。
他讲述了医生在问诊期间给予病人空间的重要性,好像刚踏入诊断室的病人,不能马上替他们测量血压,应该先交代他们坐下和放鬆紧绷的情绪,过一段时间才检测,才会得到準确的数据。
“病人信任医生,可以无所不谈地道出本身隐私和心事;同样地,医生给予病人的配合十分重要,才获得信任检查他们身体任何一个部位;虽然这是病人赋予医生的特权,但医生也需要拥有崇高的专业操守,不要作出伤害病人的事情。”
弱势者看病有优惠
用手语与聋哑人交流
叶承志是少数懂得透过手语沟通的医生,他坦言,当初是纯粹以书写方式跟聋哑病人交流,他于是细心观察对方比出的手势,不断询问和学习,从中掌握了手语。
在面对聋哑病人时,叶承志已可以通过手语进行基本沟通,他还可以比出排便、小便、血糖、咳嗽、发烧、喉咙疼痛和蚊虫咬等等手势。
他察觉到,聋哑病人就像其他弱势群体,家庭收入不高,薪资普通偏低,他于是给予特定的弱势病人与家庭成员诊费优惠,包括必须照顾小儿痲痺症成员的家庭,作为减轻负担,藉此作为回馈,他们因此也会安排生病的家庭成员前来求诊。
“弱势群体也会心存感激,一名经营熟食生意的聋哑小贩,每次见面,他都会非常开心和热情地招待我。”
叶承志承认,其诊所确实拥有数目较多的聋哑病人,也包括龙哑夫妇组织的家庭。
此外,他也学到些许兴都话,比如“吃饱了吗?”、“有问题吗?”与印裔病人沟通起来,让对方感到亲切。
循环使用药物
义诊响应环保
叶承志参与菩提医药中心每月一次的义诊活动至今已有3年,他把有些病人未吃完、或是家中成员过世捐出的药物送给病人,他形容这是药物循环使用的“环保”。
这类药物通常是血压高、消炎、伤风感冒和糖尿等等功用,甚至是昂贵的前列腺药物都有。
“病人家属知道我做义诊,便献上还是有效期的各类药物,通过我转送给义诊活动上家境贫困的病人。”
【Profile】
叶承志(50岁)
澳洲家庭医科学院院士
印度内外科医学士
马来西亚专科学院会员
2015年至今 大马家庭科专科学术机构
(AFPM)霹雳州主席
2015年至2017年 霹雳私人执业医生公会
(PMPS,Perak Medical
Practitional Society)主席
2013年至2014年 大马医生公会(MMA)
霹雳分会主席
大马私人执业医生联合总会《SUARA FPMPAM》期刊主编
霹雳皇家医药学院(Royal Colledge Of Medicine Perak)名誉讲师
相关阅读: